楼主: 乐趣—小帅

【卧龙吟独家出版】评析三国的那些事件第8期(乐趣游奇通用卡)

 关闭 [复制链接]

主题

好友

4570

积分

Lv8 丞相

    发表于 2021-3-25 22:05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来抢一席之地,哈哈。

    主题

    好友

    4570

    积分

    Lv8 丞相

      发表于 2021-3-25 22:06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我要66楼、66666

      主题

      好友

      1432

      积分

      Lv6 大将军

        发表于 2021-3-25 22:08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6666666666666

        主题

        好友

        5213

        积分

        Lv8 丞相

          发表于 2021-3-25 22:38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    说起潼关之战,我觉得还是很必要先谈一谈马超为什么要发动战争。
              曹操想借马超统领的西凉地界去攻打汉中的张鲁,而马超担心曹操以假途灭虢之计在经过西凉的时候吞并自己,所以提前发动了对曹操的战争。这时候必须明确,不像演义中说的那样是马腾的主意,其实恰恰是马超背叛了在朝廷做官的父亲,贸然的发动战争直接导致了马腾的死亡。而马超为了拉拢身边的韩遂,还抛弃了马腾改拜韩遂为自己的父亲,还唆使韩遂放弃同样在曹操手下做官的韩遂的儿子。两人从一开始应该说就是孤注一掷的利益关系而已。
              从战争的过程来看,刚开始的西凉部队明显是有优势的,优势在以下几个方面。首先,西凉本来就是苦寒之地,民风可以说相当于中原人要彪悍的多,**烈马在平原和山地里可谓占尽了优势,从演义里我们也可以看出,曹操几乎是没有坚城防守的,面对面的打起来我觉得马超肯定能打过曹操。其次,马超是早有准备的发动了战争,无论从筹备的时间以及战争的规模都较曹操要大得多,在现代战争的角度上,其实马超就是搞了个闪电战,曹操一时还有点懵。再次,马超联络了多个西凉头领,比如候选等等,这些人也都有比较强的权力欲望,所以前期的战斗力确实很大。所以我们也看到了前期的结果,也就是演义中夸张的提到了的,曹操被马超杀的割须弃袍,裹面而逃。
              刚才我说到了,其实面对面的厮杀马超是明显优势的,为啥后期进入了拉锯战呢?原因就在于曹操运用了各种计谋,首先就是曹操派遣徐晃渡河绕道到了马超的营后,实质上形成了对曹操的夹攻之势,题目中也着重提问,韩遂的半渡击之并没有奏效,徐晃还是安全的到达了曹操要求的指定位置。这样马超和曹操的对峙的势头很大程度上陷入了被动,所以后期马超和韩遂是一人防着一路,而不是合兵一处。这样攻势立刻转化成了守势,曹操第一步就瓦解了马超想要速成的想法。这也为之后曹操施离间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在这里我也表达一下我对题目问题的观点,如果不是曹操对马超形成合围之势,我觉得马超和韩遂可能就退走了,虽然马超缺乏智谋,但是他不会傻到眼见形式不好还硬要打的地步,所以从这一步上说,马超之所以败的如此彻底,就因为曹操首先给了马超我已经断了你的归路有很大关系。
              当然,我始终都觉得,马超失败最主要的原因肯定不是战略上的失误,从根本上讲,马超为了权力,为了自己可以不顾自己父亲马腾的安危,硬要在有父亲作为人质的情况下和曹操大战,还改拜韩遂为父,这和我们熟知的“三姓家奴”吕布何其相似。古今欲成大事的人,虽然都不是妇人之仁的人,但是起码的尊严肯定是有的,不然哪有这么多的人为你卖命呢?而马超和韩遂这种临时的“父子”关系也明显并不牢靠,因为这就是**裸的相互利用,一旦别人看准了你们这一点,利用了这一点,很容易就瓦解你们之间的同盟,甚至像曹操那样,干脆让你们之间互相残杀,我好坐收渔翁之利。另外,其实马超虽然倾全力攻打曹操,但是马超的西凉之兵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不能跟曹操相比,他们的地盘差距也是巨大的,即便双方当时势均力敌,举全国抵一隅,后期马超也没有什么胜势的希望。
              所以,我觉得马超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他本身性格人的问题,以及当时的整体实力问题,即便当时徐晃无法和曹操对马超形成合围之势,马超正面对抗曹操,也无法改变最终被曹操吞并的结果,只可能能多支撑一段时间。我还想说,也就是马超投靠刘备的时候年岁大了,不然刘备也未必能够驾驭的住马超,当然,刘备也不是真的器重马超,只是为了要马超的名头而已。
             

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2973

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Lv7 大司马

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1-3-25 22:53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  1111111111

  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  1036

  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  Lv6 大将军

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1-3-25 23:21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    第一次知道甄姬,是从曹植《洛神赋》里,诗里行间仿佛走出一个绝美仙子,“其形也,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。荣曜秋菊,华茂春松。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,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。远而望之,皎若太阳升朝霞;迫而察之,灼若芙蕖出渌波。秾纤得衷,修短合度。肩若削成,腰如约素。延颈秀项,皓质呈露。芳泽无加,铅华弗御。云髻峨峨,修眉联娟。丹唇外朗,皓齿内鲜,明眸善睐,靥辅承权。瑰姿艳逸,仪静体闲。柔情绰态,媚于语言。奇服旷世,骨像应图。披罗衣之璀粲兮,珥瑶碧之华琚。戴金翠之首饰,缀明珠以耀躯。践远游之文履,曳雾绡之轻裾。微幽兰之芳蔼兮,步踟蹰于山隅。“神而往之,惊叹世间真有如此美丽绝伦的女子吗?后来玩王者荣耀也是最喜花甄姬这个英雄,玩的多了,也就冒出去了解此奇女子的生平,经查阅,观其生平也是以悲剧收场的人生。
                甄姬生于官宦世家,自幼就有奇说,被人以玉为被盖之,后相士刘良见其一面便断定”此女贵乃不可言“。初嫁袁熙,后被曹军破城,在袁府被曹丕发现后惊为天人,随嫁于曹丕。曹丕登帝位后第二年,甄姬失宠,曹丕遂遣使者至邺城将甄氏赐死,葬在邺城,据传殡葬时披发覆面,以糠塞口。 当时,曹丕曾请术士周宣解梦,周宣答:“天下将有贵族女子冤死。”曹丕闻言后悔,派人追回赐死甄氏的使者但已不及。
                后陈寿曾如此评价甄姬:魏后妃之家,虽云富贵,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,宰割朝政者也。鉴往易轨,於斯为美。追观陈群之议,栈潜之论,适足以为百王之规典,垂宪范乎后叶矣。

    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    685

    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    Lv5 骠骑将军

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1-3-25 23:22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      魏延子午谷奇谋 一统天下
                今天说一说子午谷奇谋,怪诸葛亮不敢冒险,就连我国伟大的**也说“此计太悬危“
                项羽当时这么强,韩信依然暗渡陈仓
                如果江油不是马邈失守,蜀汉的军力本不足,不把这寨子废弃,结果就是邓艾死无葬身之地。
                那么雄厚的曹魏当贫弱的蜀汉。会派兵守住险道吗?
                我想结局是恭喜魏延为国捐躯了,就不会冤死。
                不过,这地方旅游探险不错的,想挑战的小伙伴 HI起来

      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      460

      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      Lv4 护军

  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1-3-25 23:23 |显示全部楼层

                  曹军,从赤壁之战失败中休整了两年,南进受困,折兵收拾大后方,目的是为全力南进解除后方威胁
                  关中军,军阀军团,实际上是一个由十个大、小军阀组成联合体。韩遂、马超部是这个联合体的核心,但是他们并没有严密的统属关系。平时,他们分散割据于自己的地盘,在发生利益相关的情况时,才会集中一起,共同对敌。
                  这是正规军团和临时拼凑的军阀军团之间的对抗,结局是注定的;
                  胜利的原因,在三国演义里写的非常明确,从曹操对话中就能看出,摘抄一二:
                  一、群龙无首,一举歼灭
                  关中各部不断向潼关增兵,曹操听说,不忧反喜。事后各将领不明,问他当初何以如此高兴,曹操解释说:“关中道路长远,如果敌人各依着地势防守,就算出兵攻打,没有一、二年也不可平定。现今他们全部到来结集,人数虽多,但互相都不归服,联军中无一个统领,一举便可以消灭他们,比起他们各自防守,现在容易多了,所以我便感到高兴。”
                  二、声东击西,成功渡河
                  “贼兵占据潼关,如果我军进入河东,贼兵必将带兵守住黄河各渡口,我们就不能渡到河西;我故意重兵逼进潼关,贼兵全力来守南边,西河的防备空虚,因此徐晃、朱灵二将才能轻易占领西河。在此之后我带大军北渡黄河,贼兵不敢与我们争夺西河,是因为有他们二将的军队。”
                  三、贾诩离间之策
                  本是一盘散沙,人心不齐,离间之策是最优选择,一举击溃;
                  这一战简直是教科书般的兵法教学,受教的关中马超韩遂尔等!

        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256

        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        Lv3 偏将

    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1-3-25 23:23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          曹操赤壁大败之后,大概是读了诸葛亮的隆中对,心里害怕了,想要抢先于刘备拿下益州,实际上反而促成刘备更快取得益州,益州人宁愿选择刘备也不会让曹操拿走益州。曹操打益州要从西线先拿下汉中的张鲁的五斗米教小国。但是大军一出就惊动了以韩遂、马超为首的西凉大小军阀,说曹操假道伐虢也好,关中与汉中唇亡齿寒也好,在马超眼里是怕曹操做大,曹操拿下天下之后自己的小王国就早晚不复存在了。其实马超、韩遂就是中了曹操引蛇出洞之计,曹操想消灭马超、韩遂却不主动讨伐而是旁敲侧击使马超、韩遂起兵**那么正义就不在马超、韩遂这边了。曹操奸计得逞马超与韩遂联合西北大小诸侯共计十万人马起兵反曹,于渭南之潼关,与曹操开战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刚开始由于马超的勇猛无敌,曹操军队节节败退。而且曹操还被马超追杀,幸亏徐晃及时出现保护曹操撤退,不然三国的历史恐怕就要让马超一个人改写了。而《三国演义》中对此段历史也有生动的描写,说曹操在马超的追击之下,无奈扔掉了红袍,割掉了胡须。贾翊这时出了离间计,他让曹操离间马超韩遂二人。西凉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,时间一长互相就会产生各种矛盾,各种猜疑使得西凉军战力大打折扣,曹操又以田忌赛**方式,先用次等部队同马超周旋,等西凉军疲累后突然用精锐虎豹骑杀出,大获全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如果当初马韩联军据守渭河北岸,是能取得局部胜利,但是最终还是会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1001

          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          Lv6 大将军

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1-3-25 23:24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            马超、韩遂等关中十将聚兵十万屯守潼关,抵御曹操。关西军精悍,曹操避其锋芒,在潼关摆出要和联军决战的样子,然后派兵从蒲坂津(今山西永济西)渡过黄河。曹军绕过马超的狙击防线,马超被迫放弃潼关,收缩到渭南迎击曹操,两军夹渭水对峙。曹操抓住马超急于求战的心理,故意设置疑兵,暗中渡河到渭南。韩遂、马超狙击不成,速战不得,连吃败仗,于是向曹操提出割地求和的要求,曹操当然不会允许。 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而且贾诩还建议曹操用离间计离间韩遂、马超,彻底击溃关西联军。韩遂作代表与曹操相见,当二人会面时,在马上不谈军事,只说当年在京都的旧事,拍手欢笑。马超阵前监阵,会面结束,马超问韩遂:“曹公说了什么?”韩遂却回答:“没有什么。”马超等对韩遂的态度十分怀疑,担心他与曹操私下联系。过了几天,曹操给韩遂书信,信中却故意在多个言词上涂涂抹抹,改来改去,就像是韩遂改动一样;马超等疑心愈来愈大,曹操便趁此时与联军约定决战。由于韩遂、马超有了隔阂,互相防范,不能齐心协力对抗曹操,结果大败。此战关中诸将的武装力量基本损失殆尽,从此结束了关中军阀割据的局面,马超、韩遂逃奔凉州,关中大部被曹操占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293

            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            Lv3 偏将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1-3-25 23:25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严密的马奇诺防线,被一个阿登森林毁了,为啥不是法国掌握战争主动权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没那实力。曹操赤壁之战大败,为啥马超韩遂不主动进攻曹操掌握战争主动权?因为没那实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还是那句话,狼吃不吃羊,取决于狼饿不饿!羊总有懈怠的时候,曹操想吃你马超韩遂,你防得住吗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无论是“据守渭河北岸”还是“半渡击之”都不会影响最终战局,曹操总会寻找时机找到漏洞取得胜利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63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v8 丞相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1-3-26 01:29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71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v7 大司马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1-3-26 05:58 来自手机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,,,,,,,,,,,,,,,,,,b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90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v7 大司马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1-3-26 08:20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要奖励楼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9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v7 大司马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1-3-26 09:00 来自手机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、马超的“骂名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1、勇而不仁,见得不思义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许靖传注引益州耆旧传曰:“初,韩遂与马腾作乱关中,数与璋父焉交通信,至腾子超复与璋相闻,有连蜀之意。商谓璋曰:“超勇而不仁,见得不思义,不可以为脣齿。老子曰:‘国之利器,不可以示人。’今之益部,士美民丰,宝物所出,斯乃狡夫所欲倾覆,超等所以西望也。若引而近之,则由养虎,将自遗患矣。”璋从其言,乃拒绝之。”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此二语倒颇与杨阜所说相合。 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杨阜传:“阜曰:“守城不能完,君亡不能死,亦何面目以视息於天下!马超背父叛君,虐杀州将,岂独阜之忧责,一州士大夫皆蒙其耻。君拥兵**而无讨贼心,此赵盾所以书弑君也。超强而无义,多衅易图耳。””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又:“叙母骂之曰:“汝背父之逆子,杀君之桀贼,天地岂久容汝,而不早死,敢以面目视人乎!”超怒,杀之。”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基本上就是说的马腾、韦康二事。愚意度之,“背父恩”是为不义(韦康与其亦无“义”可谈),“杀降士”是为不仁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然“杀降”之人,却非仅马超一个。仅以曹孟德之“围而后降者不赦”相比,小巫见大巫矣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而其“叛君”、“杀君”之言,却未敢担之。马超既非韦康之臣,韦康亦非马超之君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因此,惟其“背父”一事,才算是“骂名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2、不爱其亲,焉能爱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马超传注引典略曰:“后奔汉中,张鲁以为都讲祭酒,欲妻之以女,或谏鲁曰:“有人若此不爱其亲,焉能爱人?”鲁乃止。”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但是,[典略]在其后又记录了与此相比较为矛盾的一段话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马超传注引典略曰:“初,超未反时,其小妇弟种留三辅,及超败,种先入汉中。正旦,种上寿於超,超搥胸吐血曰:“阖门百口,一旦同命,今二人相贺邪?”后数从鲁求兵,欲北取凉州,鲁遣往,无利。”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若真“不爱其亲”,又何以“搥胸吐血”?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另据马超传:“临没上疏曰:“臣门宗二百馀口,为孟德所诛略尽,惟有从弟岱,当为微宗血食之继,深讬陛下,馀无复言。””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人死灯灭,一了百了,世间事与己无关矣。可其临没上疏的三十五个字内,仍念念不忘其血海深仇及托付从弟马岱于刘备。若真“不爱其亲”,安得为此。又不曾见哪个“爱其亲”的这样做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因此,其“背父”一事,也是值得深究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415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v9 诸侯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1-3-26 09:21 来自手机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赤壁大战曹操失败的主要因素是曹操轻敌了,而且不止是曹操,就连整个曹操大军都轻敌了,当时曹军上下都很乐观,都认为拿下江东指日可待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孙刘联军方面说,赤壁大战能够胜利都得拜曹操轻敌,因为曹操灭吕布,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,这些都助长了曹操的嚣张气焰,等到兵不血刃拿下荆州,得到了刘表的几十万军马及大量钱粮,这时曹操更加不可一世,正应那句话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就拿赤壁大战的战术来说其实并不高明,孙刘联军能够成功破曹主要功劳是黄盖诈降,可黄盖诈降计其实也有破绽,也很好破解,如果放以前黄盖诈降计应该骗不了曹操以及谋士荀彧程煜等,可曹操却昏了头,对黄盖居然毫无戒心,没做任何防备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赤壁之战时,曹操的排兵布阵也有问题,那就是水陆大军军营连在一起,绵延不绝,按说曹操领兵作战多年应该不会犯这样低极错误,当时荆州南郡有曹仁夏侯惇把守,曹操如果把一半部队先放到荆州,打东吴以原荆州水军为主,那赤壁之战就会有不同结果。还有如果曹操的心态和打袁绍时一样,那孙刘联军绝对没有机会获胜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