楼主: 乐趣—小帅

【卧龙吟独家出版】评析三国的那些事件第四期(乐趣游奇通用卡)

 关闭 [复制链接]

主题

好友

428

积分

Lv4 护军

    发表于 2020-5-22 09:39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本帖最后由 无聊玩玩游戏呀 于 2020-5-22 09:40 编辑

    公元208年,东汉建安十三年,曹操率大军南下征讨荆州,荆州牧刘表病逝,令其次子刘琮接替荆州牧,刘琮在手下蔡瑁等人的劝说下,将荆州献与曹操,刘备事前毫不知情,得知消息时曹操大军已经南下,震惊愤怒之余,只能南撤,渡过汉江往襄阳而去,因曹操曾屠徐州,曹军所过之处又多屠戮,襄阳百姓害怕曹操,十余万人拖家带口自愿跟随刘备逃难,每天只能行进十余里,向江陵缓慢转移,在途中的长坂坡被曹操派的精骑追上,因此有了掇刀长坂坡之败,最终刘备败走汉津渡口。

    对于此事,理解有三


    第一,刘备当时势力还比较小,曹操已是一方霸主,侠天子令诸候,兵多将广。南征时兵力是刘备数十倍,如果刘备丢弃百姓,完全可以逃脱,毕竞行军快,不至于败走汉津渡口。
    由此可以看出,刘备是爱民的,一个好皇帝,首先得有爱民之心。因而,刘备是真仁君呀
    关键词:仁君、仁心

    第二、十万老百姓自愿跟随刘备迁离,行军肯定慢,这个相信刘备非常清楚,当时社会环意,兵荒马乱,上有各诸候争城据割,下有盗劫抢杀,最苦的是当时的老百姓,一路上刘备军队是需要守护老百姓的。

    关键词:守护 或 仁守

    第三,从刘备当时的势力,帐下还有诸多名将,著名谋士 诸葛亮、庞统,当时流行一句话,得卧龙凤雏可安天下,刘备入蜀,诸葛亮、庞统可都已是帐下谋士,这么聪明的谋士,能跟着刘备,刘备没有格局,大胸怀,胆识能行吗?最主要的刘备一直有收复汉室的远志。这才是根本。

    关键词:明志,远志

    关于刘备专武设计思路建议:给自已或已方部队增益,驱散或消除已方部队减益,加减士气,加减攻防,守护或回血。

    主题

    好友

    1196

    积分

    Lv6 大将军

    • 王剑非| 235级
    发表于 2020-5-22 09:45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对刘备来说,一旦刘备过河到江陵,成千上万的民众将会成为他的财富。

    主题

    好友

    293

    积分

    Lv3 偏将

      发表于 2020-5-22 10:52 |显示全部楼层


          首先说刘备还有百姓---曹操南征前,刘备奉刘表之命驻扎在新野长达七年,期间治政有方、厚树恩德,“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”,早就有民心所向的趋
      势,百姓逃难跟着他无疑是最好的选择。但对刘备来说,带着百姓跑,却不是他的最好选择,甚至,这本来都不应该成为他的选择项之一。所以,能在自身

      难保的最危急时刻,作出带着百姓跑路这种决定,刘备怎么看也不像是一名合格的趋利避害的小熊,也正因如此,有人怀疑刘备是不是在做戏——如果是的

      话,刘备真的是对自己太狠了。
         
          其次说曹操---在当时曹操名声可不好,虽然刘琮不战而降曹操屠城的可能不大,但是百姓对还有一件事最为害怕,那就是迁徙,曹操可是三国第一迁徙狂

      魔,百姓焉能不怕?
         

          所以说刘备顺势而为,既有仁心,又有目的。

      主题

      好友

      19

      积分

      Lv2 兵士

        发表于 2020-5-22 10:54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本帖最后由 蜀国脱坑吧 于 2020-5-22 10:56 编辑

             首先,作为屡败屡战,生命力超强的刘备,怎么会不知道兵贵神速。但是历史上携名渡江是存在的,十万之众也是事实,日行十里也是事实。陈寿白纸黑字的写着,诸葛亮要刘备趁机干掉刘崇,自领荆州牧,刘备不干,又要刘备迅速退到江陵,抢占战略要地,刘备又不干。刘备还就真的带着这十几万人慢慢悠悠的撤退,然后还为此在长板和曹操打了一战,最后打的妻离子散,最后落得个带着几十人跑江夏。曹操轻而易举得到大量辎重物资,轻松拿下江陵。

             其次,刘备虽“有仁义之名,能救人之急”,似乎携民渡江真是其本性的真实写照,但刘备更“雄姿杰出,有王霸之略”。所谓王霸之略就是大气,有决断。哪会真那么妇人之仁。君不见,吕布死的时候大喊“是儿最叵信者”,意思是刘大耳最不可信。君不见,刘备入西川,翻脸拿下涪城,乐不可支的感慨“今日之会,可谓乐矣”时,哪有什么仁义可言?

             所以,看到刘备携民渡江,是百思不得其解啊!不合常理。

             再深入思考,我想刘备之所以携民渡江可以说是有意为之,又被迫为之。

             所谓有意为之,一方面自己的人设属于“弘雅有信义”,跟随他来的十万人不仅仅是普通的老百姓,可能更多是荆州的精英人士,是他过襄阳时,自愿投奔他的人。在那个年代,人是最宝贵的资源,底盘有的是,人却未必,更何况人才。所以,别人跟过来,你总不好意思说,哥几个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吧。另一方面,刘备非常聪明的留了后手,让关羽跑江夏,然后再回江陵接应。刘备的目的还是在江陵设防,拖住曹操。自己带着十万之众,大摇大摆的走江陵,吸引曹操注意力,其实老本在江夏。这十万之众是捡来的,要是守住了江陵,一举多得当然好,万一损失了,但可以让江夏的老本得到喘息,避免鸡飞蛋打,也不算下策。

            所谓被迫为之,可能是刘备对曹操行事的错误估计。刘备没有估算到曹操率5000精骑,300里急行军。他可能预算曹操会入襄阳城,先收编,安顿安顿,然后再南下。可曹操就是曹操,非常敏感的抓住江陵这个战略要地,迅速南下。刘备被迫在长板一战,被打的稀烂,最后到嘴边的肉给曹操抢食了,从而被迫成就了历史冠以的“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,今人归吾,吾何忍弃去!”这种仁义人设。

            最重要的是,不管成功、失败,自己的人设不会崩塌。高啊!刘备肯定是穿越了吧


        主题

        好友

        8

        积分

        Lv2 兵士

          发表于 2020-5-22 10:56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      生死关头,刘备的确是个珍惜生命的枭雄。然而,如果我们以此站在道德的高地来指责刘备,认为他假仁假义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
                 不攻襄阳,这是刘备的义;带百姓跑,这是刘备的仁。 从逻辑上说,一个人做了好事,但没有做尽好事,他还是个好人。同理,刘备虽然没有仁至义尽,但确是有仁有义。

                 我们来看看刘备在此次事件中的得与失。刘备的损失:一、丢失了地盘;二、损失了手里的兵马;三、失去了一位夫人。刘备的收益:一、锻炼了“干部”队伍,磨合了团队,由于诸葛亮刚刚加入团队,他的真正水平不知如何,而且文武干部的配合肯定生疏,此次撤退起到了锻炼队伍的目的。二、加强了与中层干部的凝聚力。一句话解释:刘备摔孩子,吆买人心。三、通过携民渡江,大大的提高了自己在全国百姓中的口碑,大大的提高了自己支持率!

                 除此之外,当时人口稀少,刘备曾这么说“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”。这句话就直接说明了刘备其实很清楚,在当时的大环境下,想要做大事首先要有人;此时带着大量百姓的话,其实就等于带着大量的“后备兵源”,这就等于为以后的东山再起做好了前期准备。

                 再次,“携民渡江”对刘备更有利,这么多难民百姓的安置问题。当时刘备的军队其实只能占小部分,难民百姓才是大部分;刘备带着这么多老百姓投奔江东,其实就是在逼迫“孙权”接纳自己。如果孙权不接纳刘备,刘备肯定带着这些百姓继续逃。

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5

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Lv2 兵士

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0-5-22 10:57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  刘备“携民渡江”的原因、经过进行评析,刘备真的是一个为了仁义“携民渡江”的仁义君子吗?

            一、
               在三国时期,刘备代表的仁义忠厚,第一次看三国演义的厚重书籍,曹操当时想要趁刘表病重时取得荆州,而曹操大军冲到附近时,刘琮直接投降,刘备得到消息,当然立刻跑呀,但是附近的民众知道曹军屠城的恶习,于是想要跟着刘备一起走,原本诸葛亮想劝刘备直接攻打襄阳,做为未来的北伐据点,但刘备最终决定带着平民百姓跑路,于是有了「携民渡江」。
            二、
                刘备还只是个靠枪杆子吃饭的军阀首领,最主要是壮大军势,但仔细想想,若是真要带百姓一起走,为何在后方都没设陷阱阻碍阻击追兵,而不是让百姓与军队混杂一起逃离,应该让百姓分散到乡里,而不是随部队南撤,有点像是挟持百姓渡江,为的就是增加城镇人口,才有赋税来增加兵力,刘备应该是为了增加未来的军事力量,后续渡江之后,还跟孙权借荆州江陵一部分,收容难民,表面上是爱民仁义道德的好好先生,但深入探讨觉的刘备是个非常聪明的人,并且留下给后世美好的仁义名声,两全其美的做法。
            三、
                其中在决定携民渡江前,诸葛亮就跟刘备说攻打襄阳,刘备不采纳,也是因为想要保留实力,故事继续往后看,刘备当面临曹军虎豹骑的猛烈追击时,刘备抛弃妻子,与诸葛亮、张飞、赵云等人快马骑走,老婆孩子都丢了,百姓也管不着了,不攻襄阳,这是刘备的义;带百姓跑,这是刘备的仁,一开始带着百姓跑,但却没有好事做尽,百姓全数迁移的计划失败,刘备也不敢继续往南走,改道向东,最后被关羽接应上船。
            四、
                其实刘备很爱惜自已的表面名声,想要做好人,但又没实力做的完美,所以好事只能做一半,但深入一点,刘备也是有自已的私心,想要将这些相信自已的百姓纳入自已的势力内,增加自已的战力、财力及威望,简直就是政-治家的角色,是不是仁义君子,只有他自已最清楚,但世人藉着这段历史故事都将他与仁义君子划为等号,我比较相信他是个政-治人物,而非无私的君子。

  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  2071

  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  Lv7 大司马

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0-5-22 10:58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    本帖最后由 fhhfhgf 于 2020-5-22 10:59 编辑

                  对于三国的历史了解,来源于看了几遍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和三国演义的小说,我相信很大一部分人对三国人物和历史典故的了解都来源于此。
                   说到刘备携民渡江,我们先大概的回忆一下刘备之前的白手起家,桃园结义,为国尽忠,郁不得志,颠沛流离,直到后来依附刘表驻守新野一小城,(题外话:新野,我的老家,位于河南南阳以南,湖北襄阳以北各60公里,目前叫新野县,目前留下的三国古迹尚有,世界上最小的城:汉桑城。拦马桥,议事台等,博望坡在南阳方城境内,具体典故有兴趣可自行百度)才真正有了起家的根本。对于戎马半生郁不得志流离失所的刘备来说,他是皇室后裔,肩负衣带诏光复汉室的重任,更懂得战乱对于百姓的祸害,所以,偏安一隅,勤于练兵,招贤纳士,勤政爱民。以谦卑之心招徐庶,请诸葛,论三分天下以明志,讨伐曹贼,光复汉室。以仁义之心勤政爱民,施仁政,爱百姓,给乱世灾民以守护,安稳祥和,安居乐业。对于如此仁义明志守护百姓的刘备,百姓亦是拥戴信赖,自愿兵丁参军训练,在曹兵来犯的时候,协助博望坡,空城计大败曹兵。

                      然而,好景不长,刘表病死,刘琮年幼,曹操大军来犯,在投降派的左右下投降,刘备寡不敌众只能避其锋芒选择撤离。此时勤政爱民的刘备要走,百姓不舍难得的好主公自愿跟随撤离,刘备爱民,担心曹兵屠城,放弃了单独撤离的大好机会带着他一心想要守护的百姓日行数里,以至于后来被曹操精锐追上有了长坂坡之战。

                    说到为什么刘备要携民渡江,我的见解是:刘备有仁义之心,勤政爱民,身为皇室后裔,奉衣带诏讨贼,明确的志向就是讨伐曹贼,光复汉室,百姓不单是新野的百姓,也不单是襄阳的百姓,更是汉朝的百姓。身为皇室后裔,刘备怀有仁义,明志之心,守护百姓,守护汉室是其一生的夙愿。

    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    1

    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    Lv2 兵士

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0-5-22 11:00 |显示全部楼层

                      自建安五年,备立威信、树恩泽,尽得驻地豪族之心;恰元直来投、诸葛三顾,备败夏侯惇于博望,拒曹仁于新野;厉兵秣马,遂有云长所领水军精锐万人。然,外来之臣,徐而坐大,既得景升与蔡氏猜忌,故后援无力,公子刘琦避祸于江夏。
                      十三年,景升薨逝,蔡氏挟幼子琮具以荆州献与曹操,操自率大军南征,别遣虎豹骑先行。备之境况,前有百万雄师难以据抗,于此相较乃兵微将寡也;后无荆州之军以作后盾,于此相论乃孤立无援也。遂弃新野,欲南据江陵,与公子刘琦共拒曹操也。

                      过襄阳,孔明进言取襄阳则荆州可有,具以隆中之策,然备以不忍而未取襄阳。以余夺之,备驻荆州,感恩刘景升之义,而今景升卒则攻伐其子,有失恩义也;襄阳城坚而池深,系荆州之治所也,蔡氏挟刘琮据兵以守不下万人,兵法云倍则攻之,备以仅有万人焉能强攻如斯也;再者,荆州少有战事,人心惧战,备北拒曹操保境荆襄而得民心,如攻伐其子,恐失民心矣!

                      琮左右及荆人多随刘备南下,比至当阳,众十万,辎重数千,日行数十里,备以“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,今人归吾,吾何忍弃去”,未从左右之言弃亡百姓。

                      论民之所随,吕思勉先生曰:“民只争保暖,何顾天下?”《潜夫论实边》有云:“民之于徙,甚于伏法。伏法不过家一人死尔。诸亡失财货,夺土远移,不习风俗,不便水土,类多灭门,少能还者。”昔官渡之役,操徙燕、白马之民,民不得走,由此可见,操有徙民之举,民厌迁徙,此民之所以随备南撤也。加之操曾攻伐徐州而屠城,泗水为之不流,百姓畏惧,此坚定民南撤之心也。

                      论备之不弃民,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,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,恋赴义之士,则甘与同败,此圣君之举;然分兵关羽以会江陵,当阳战败而弃妻子,此枭雄惜命之本质也。

                      夫处世之道,亦即应变之术,不可偏执一端。背信自济,吾所不为,此圣人之举;分兵致危,抛妻弃子,此常人之行。



      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      6613

      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      Lv9 诸侯

                • 尼古拉斯赵四| 380级
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0-5-22 11:00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     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

      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      456

      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      Lv4 护军

  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0-5-22 11:32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        仁,也是小仁,太拘泥于自身言行得失和品行,百姓要的是大仁,天下止戈。

                  主题

                  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1998

                  积分

                  Lv7 大司马

                  • 叶遐荡| 295级
  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2020-5-22 13:57 |显示全部楼层
                  本帖最后由 大魏司马 于 2020-5-22 14:00 编辑

                  刘备挟民渡江这操作百分百是伪君子。(注意是要挟的挟
                  评析一下:
                  1.曹操屠徐州是为了报仇,这是最主要的原因
                  2.曹操和荆州百 姓有什么仇怨吗? 不仅直接的没有,连间接的也没有!  而且日后荆州作为辖地,荆州百姓不都是自己的百姓?如果打一个城就屠一个城,那谁还打仗?早破产了?刘备在这点上可以说是非常狡猾自私,携民渡江对刘备有什么好处呢?
                  1.打击曹操有生力量,任谁发现自己打下一座空城,不怒火中烧才怪
                  2.假仁义的美名,你看我刘备多爱民,自己逃命还要带百 姓们一起....(劳动人 民是最可爱的,容易相信别人,如果没和刘备去逃命,讲不定已经奔小康了)
                  3.让曹操有所顾忌,表明上拖累刘备的行程速度,实际上由于曹操名声在外,针对落后的百姓受到的顾忌往往更多,既要追击刘备又不能误伤百姓,刘备就不管那么多了,我带着你们已经仁至义尽,你们要拖后腿是拖我刘备和其他百姓大家的后腿,反正你们自己看着办...。
                  4.还能给荆州人 民加上仇恨的种子,曹操自然不会屠 杀这些无辜的人,但是这些人好端端的莫名其妙就逃命了,经济损失暂且不说,如果逃命中受伤或者有亲人致死,那仇恨的源头自然要算在曹操身上
                  5.最后一招也是最狠的,拿无辜百姓的人 命来垫底,先是欺骗群众百姓要去樊城避难,人家想一想不算远,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,反正损失也不大,等到群众都上钩了,就说要渡江。你让这些百姓如何自处?如果你刘备一开始说要渡江,别说携民渡江,就算是鸭子都不会跟你,偏偏等到百姓毫无退路了才点明。让大家退无可退,而且最糟糕的是由于这些百姓渡江时候在垫底,曹操根本无法大规模的追击。刘晔作为汉室宗亲早就看透了刘备这个人,于是献计让徐庶劝说刘备投降“操乃召徐庶至,谓曰:“我本欲踏平樊城,奈怜众百姓之命。公可往说刘备,如肯来降,免罪赐爵。”既然你这么仁义,我就成全你。结果呢,刘备又不是傻瓜,肯定不会为了这些百姓投降和自杀,与其说是携民渡江,不如说挟民渡江,要挟的挟。最后到了江边,百姓无地自容。有道是:“将帅无能累死千军”,既然你刘备干不过曹操,你为何还要拖累百姓呢?你带你的军队跑不就行了吗?还不是统治阶级需要老百姓为你抗活吗?刘备深深懂得,有群 众才能有一切。百姓既能为他做炮灰,又能为他耕田,关键还落个仁义之君,天底下再没有比刘备奸诈的人了。诸葛村夫还有点良心,忍不住说一句愿意的就留下,不愿意的就渡江。你个老匹夫现在说跟脱裤子放屁有什么区别。这一点从樊城百姓的态度就很明显了,樊城的百姓是不需要逃跑的,因为刘备这个抗曹顽固分子已经走了。也就是说,刘备从樊城出发的时候,除了高层家属之外,就是部队,并没有多少樊城百姓跟随。刘备身边的人为何多次劝说放弃百姓?谁在救人谁在害人?。携民渡江还是挟民渡江各位自行体会。
                  6.最后忍不住提一下刘禅,别的方面不敢说,就爱民这点刘备拍马都赶不上。当然这也和各自的人生经历不一样。一个关键时刻妻儿都能抛弃的人,你还相信他能去爱整个世界?醒醒吧,天都快黑了

              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              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              返回顶部